小鼠趋利-避害机制的神经基础-曹鹏教授
1、趋利
- 最先发现的是一种鸟类的“滚蛋行为”,即把在巢附近的物体(台球,立方块,套娃等)物体用嘴使其滚到自己的巢里,这是他们的本能行为。
- 本能行为的触发上类似于钥匙开锁的模式,给出特征,直接反映出行为,特点是快速。
- 捕食行为
- 触觉+视觉,信息在上丘整合
- 刺激上丘某环路神经元,可触发小鼠捕食行为,促进食欲。可用于治疗抑郁症,但是会明显产生肥胖副作用。
2、避害
小鼠躲避老鹰的袭击,触发恐惧逃跑反应,主要有两种方式:僵直和逃跑,相关神经环路在上丘。
本能行为不需要基底神经节参与,该脑区主要参与探索行为
3、反抗
- 小鼠与蛇放在一起的三种表现:
- 逃跑(PMD),初步察觉到危险,尝试离开
- 僵直(VMHDM),发现无法离开或者已被锁定
- 进攻(AHN),被咬住,产生了痛觉,触发反抗行为
- 小鼠与伙伴小鼠放在一起,刺激AHN:异性触发性行为,同性触发嗅探。性刺激和暴力受到同一脑区调控。
- 小鼠与领地入侵者小鼠放在一起,刺激AHN:产生攻击行为。
总结
曹老师的报告挺精彩的,围绕趋利避害的行为表现,研究其神经基础。首先以捕食行为为例,研究了趋利行为;然后将小鼠与天敌放在一起,研究避害行为,发现恐惧逃跑机制;最后研究了在极度危险时,痛觉触发的反抗行为,小鼠甚至会攻击自己的天敌(咬蛇)。
2021年1月22日